您好,欢迎访问本站股票配资开户网站平台
  • 如果您觉得本站非常有看点,那么赶紧使用Ctrl+D 收藏吧
  • 网站所有资源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删除!QQ:596123666

合肥:拥巢湖的大湖名城,刻创新灵魂的魅力之都

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_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合肥_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_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合肥_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

这是一座将美丽巢湖拥入怀中的大湖名城,城湖共生、生态宜居。

这是一块将创新精神刻入灵魂的创新高地,人才辈出、开创未来。

合肥,安徽省省会,为皖之中,处江淮之间,因东淝河与南淝河交汇于此而得名,并因隋唐明清时为庐州路、郡、府治所在而别称“庐州”。合肥坐拥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市域总面积1.14万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42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86.9万。现辖肥东、肥西、长丰、庐江4个县,瑶海、庐阳、蜀山、包河4个区,1个县级巢湖市,拥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个国家级开发区以及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等14个省级开发区。

合肥是正在建设中的“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一带一路”节点城市,是皖江示范区、合肥都市圈、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城市。201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274.3亿元,增长9.8%,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进入省会城市“十强”。

创新合肥:全力打造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

自从1月10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获批以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各项工作正有力推进。根据建设方案,到2020年,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突破,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共性技术研发圈基本建成,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基本建成,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制度体系。到2030年,建成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成为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重要力量。

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将依托地区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重大领域,吸引、集聚、整合全国相关资源和优势力量,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强化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和基础作用,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集聚环境和自由开放的科研制度环境,下好创新“先手棋”,建设国际一流水平、面向国内外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产生变革性技术,催生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科学研究的制高点、经济发展的源动力,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区。

其中,七大平台是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合肥依托现有国家大科学装置集群,聚焦信息、能源、健康、环境等重点领域,谋划推进超导核聚变中心、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中心、联合微电子中心、离子医学中心、分布式智慧能源集成创新中心、大基因中心等“七大平台”建设。此中,前六大平台均位于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基因中心位于合肥巢湖经开区。目前,作为安徽省和中科院、中科大具体承办的“一号工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暨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一期工程建设用地项目,已获安徽省政府批准。该项目规划建设规模48万平方米,总投资约70亿元。

枢纽合肥:通江达海联通东西南北

合肥大湖名城创新高地_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_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合肥

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国际机场、内河航运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

一横两纵四射“米”字形高铁网络日趋成型,3小时内可通达国内诸多重要城市,合肥都市圈“1小时通勤圈”呼之欲出,商合杭、合安等11条高速铁路将于十三五期间投入运营。

京台、沪陕等9条高速公路在合肥交汇,形成一环七射四联的高速路网格局。

4E级合肥新桥国际机场设计年吞吐能力达1200万人次,已开通直达英国、德国、泰国、日本等国内外运营航线77条,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航程均不超过1个半小时。同时,合肥正在积极加快推进通用机场,大力发展通用航空产业。

合肥水运经巢湖通江达海,建设中的江淮运河贯通城市。至“十三五”末,合肥水运通航里程达500多公里,累计实现港口吞吐量34000万吨,集装箱达200万标箱。

2016年12月26日,合肥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通车运营,合肥进入“地铁时代”;2号线将于2017年底开通运行;到2020年,合肥市将建设5条轨道交通线,总里程174.35公里。

开放合肥:投资创业福地

合肥市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出台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动态调整和权力运行监督管理办法,行政审批事项和流程进一步精简优化,成为市级权力事项和行政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会城市之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施“五证合一”、“双证整合”;大力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城市和“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以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赢得了创业者的青睐,赢来“创业之都”美誉。

合肥动态修订市财政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每年设立30亿元左右专项资金,采用基金、“借转补”、财政金融产品、事后奖补等政策工具,多方面扶持产业发展;针对重大项目进行专项政策审议,量身打造个性化支持政策。

合肥先后荣获“中国投资环境50优城市”、“中国城市整体竞争力和成长竞争力30强”。在中国社科院《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被列为未来10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其中合肥的社会公平竞争力指数在全国城市中排在第一位。

合肥,正以拥抱世界的胸怀和兼容并蓄的魅力,喜迎八方宾朋。合肥与日本久留米、美国哥伦布、英国贝尔法斯特等城市结为友好城市或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同多个国家(地区)建立经贸往来,麦德龙、江森自控、三洋、三菱商事、联合利华、ABB、可口可乐、家乐福、伟世通、大陆轮胎、住友化学、法液空、沃尔玛、乐购、丸红等40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在合肥投资兴业,进出口总额在全国省会城市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