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听人说“基金要长期持有”,可我前两年拿着新能源基金从赚30%到亏15%的经历,让我彻底明白:长期持有不是死扛,该卖时就得卖,不然到手的收益早晚得还回去。
2021年新能源行情火的时候,我买的基金不到半年就涨了30%。当时身边人都劝我“再拿拿,新能源能涨到天上去”,我也觉得“长期持有”就得不动。结果2022年初,看到新闻说“锂价从50万/吨跌到30万”,还有宁德时代的海外订单增速降了一半,我没当回事——觉得这都是短期波动。
没想到3个月后,基金直接从赚30%跌到亏15%。后来我才总结出经验,现在遇到这3个信号就果断卖,去年还靠这招在半导体基金上保住了25%的收益。
第一个信号是行业出现“产能过剩”苗头。去年下半年,总看到“光伏组件价格跳水”“多家电池厂停产检修”的新闻,我赶紧把手里的光伏基金卖了。果不其然,半个月后这只基金就跌了12%——后来才知道,当时整个光伏行业的产能已经超过需求20%,不跌才怪。
第二个信号是基金连续3个月跑输同类。我持有的一只消费基金,2023年二季度开始,每个月都排在同类基金后30%,基金经理还换了人。我没犹豫直接赎回,后来它又跌了8%,而我换的新基金涨了10%。基金经理就像司机,要是总开错路,再贵的车也到不了目的地。
第三个信号是自己的持仓“偏科”太严重。去年半导体行情好,我手里的半导体基金占了总仓位的40%,晚上睡觉都不踏实。虽然当时还在涨,但我知道“鸡蛋不能放一个篮子里”,果断减仓到20%,把钱分到了债券基金里。后来半导体回调15%,我的整体收益没受啥影响。
其实“长期持有”是有前提的,得看你持有的基金是不是在“上升赛道”里。就像去年的AI基金,要是在2023年初买,拿半年能赚50%;可要是今年才买,现在大概率被套——因为AI行业已经出现“算力过剩”的问题了。
基金投资就像坐公交车,到了目的地就得下车,总不能因为坐了很久,就硬要坐到终点站吧?你平时买基金遇到过“该卖没卖”的情况吗?
需要我结合你手里的基金类型,分析它现在有没有“该卖”的信号吗?这样能帮你提前避开收益缩水的坑。